网络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热词,比如“双非主”“小镇主妇”“985相亲团”“海淀父母”等等。这些新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无论是就业焦虑、婚姻焦虑还是育儿焦虑,都与学业焦虑有关。这种焦虑不仅是个体层面的困惑,也是社会层面的集体困惑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hippopx.com/
网络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”适度的学业追求是学生前进的动力,是教育发展的推力。但忽视成长的基本规律,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等教育,会诱发学业焦虑,既不科学,也不理性。“只有高学历”概念的背后是社会分工的概念,容易误导青年学生,给教育生态带来负面影响。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,单纯以收入来衡量职业价值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“公理”。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好工作,高收入,甚至高幸福指数。躺在高学历的人睡觉,遇到就业困难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高学历学生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冷却学历热,缓解社会学历焦虑,让教育回归理性,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缓解学业焦虑的关键在于优化就业“端口”,让不同学历的人都能找到最佳的职位。要优化就业“口岸”,政府要做好示范工作。
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指出,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要率先扭转“唯名校”、“唯学历”的用人导向,建立以德才为导向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,改变人才“高消耗”的局面,形成不分风格减量化人才的良好局面。以上要求要脚踏实地的执行。用人单位要去掉学历,删除学历高的“霸王条款”,以德为主,任人唯贤,选拔合适的人进入合适的岗位,为全社会做好榜样。同时也要对名校没有记录的招聘噱头说“不”,严禁学校以“北青率”为宣传点。
网络为了优化就业的“港口”,社会应该在选人用人上释放善意。民营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应转变就业观念,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,消除就业歧视和学术虚荣,实现岗位匹配,积极为不同学历的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。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要做好“去教育”宣传,突出不同学历普通职工的社会价值,表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,让他们进入大众视野。同时最好是用人,尤其是理工科。一方面,专业的“对口”可以减少学徒时间,缩短适应期,做到人尽其才;另一方面,专业“对口”就业和就业也是社会就业和就业生态的保障,可以有效防止无序就业和“抢饭碗”。此外,要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家将建立职业高考制度,有望解决中小学普遍存在的“千军过木桥”的高考困境。在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制造”转型升级的过程中,高职院校毕业生等新技术人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各地要消除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,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,在工资待遇、专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保障,让他们“进”“留”“做好”。只有这样,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才能找到存在感、幸福感和归属感,学术焦虑才有望得到缓解。